美华裔家庭教育子女很少“入乡随俗”

时间:2024-10-23 02:09:20
美华裔家庭教育子女很少“入乡随俗”

据美国《侨报》报道,即使生活在美国,华裔父母在子女教育这件大事上却很少“入乡随俗”,大多还是坚持中国的传统教育或者采取中西合璧的做法,并以子女的优异成绩和奖项为荣耀。

美国的华裔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不外乎有三种情况:无奈型,面对不受管束的孩子无技可施,成天问自己“我该怎么办哪?”;过于严格型,有的孩子能将压力转化成动力,有的孩子则走上了反叛道路,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成功引导型,孩子成材了,家长也过得挺轻松。

在贝尔维尤市学英语的蒙女士说,以前在国内时逼着儿子学英语,现在儿子逼她学英语了。初到美国,她去银行和医院都要求儿子陪同做翻译,时间久了,儿子也不耐烦,叫她自己去报个ESL班学英文。可英文也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学会的。现在只要她拿着账单和邮件问儿子,儿子就会说:“这都不懂,你是怎么读书的?”当年她训儿子的话,儿子全还给她了。她难过地说:“移民本来就是为了儿子的前途牺牲了自己,谁知如今反倒让儿子看不起。”儿子小时候不听话,家长打他,依中国的俗语“打是亲骂是爱”。到了美国不能打了,手一扬起来儿子就说要报警。

有的家长还依照国内那一套家庭教育方式,比如不准孩子看电视、严格遵守既定的作息制度、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额外增加练习题。家长也经常陪子女做作业到深夜,似乎只有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全家人的重心都放在孩子的学业上。与此相反,美国很多学校几乎没有家庭作业。美国父母更看重让孩子享受童年,去运动,交朋友,去郊游,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一门心思只学习。华裔孩子经常将自己的父母与西裔同学的父母作比较,认为自己家长不民主,甚至心生恨意。华裔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陷入冰火两重天的境地。

我们在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诸如“美国常春藤大学攻略”、“如何考取公立学校天才班”等各种各样的中文信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子女能接受最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把一切都奉献给孩子,存到点钱又花在孩子的兴趣班和补习班学费上了,但有些孩子并不领情。

七岁的周妍(化名)已经会两位数乘法了,母亲听到别人夸奖“你女儿真聪明”时总是露出自豪的笑容。她父亲则认为这种聪明是逼出来的。周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以完全休息的日子不足十天。周末及节假日日程表被排得满满的。上午下午和晚上都排好了不同的培训课。

住在贝尔维尤市的潘先生的女儿八岁就出了个人诗集。谈到教育问题,潘先生认为中美两国教育体制各有优势和弊端。美国教育重视培养创造力,中国教育重视基础。他教育孩子时尽量结合中美优势。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潘先生一般会提供建议并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家长也参与规划。

西雅图的张女士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当律师,二女儿读完耶鲁大学后又考上哈佛大学读硕士。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常带女儿去旅行和做义工,让孩子在旅行中学到课堂以外的东西,开阔视野,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父母和子女一起做一些事,共同克服困难,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能力、性格、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且不要一味把孩子送去补习学校,主动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而是应该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弱点自己设计作业。一方面培养孩子客观认识自我,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在自我提高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

毕业于藤校达特茅斯学院的范岩在学生时代获得了各种奖杯奖章。她的母亲认为“分数至上”的思想是不可取的,应该发挥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她把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归纳为“理解、尊重、支持”六字。她认为对孩子严格要求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定要注重方法,不可采用高压政策,否则适得其反。

来自新加坡的华裔安娜说她女儿最喜欢数学课,因为女儿数学非常好,老师经常指定她做小助教。很多华裔家长都表示子女的数学是一大优势。白人杰夫则认为这不是种族的优势,是中国基础教育和华裔家庭教育的优势,他家就有两个活生生的例子。很多年前,杰夫从中国收养了两个孩子,他们从小在西雅图读书,虽为华裔,但数学水平则跟白人孩子差不多。

华裔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是舍得出钱出力的。很多家庭每个月花在孩子的各种培训班的开支多达几百甚至数千美元。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上学,接受同样的老师授课,学生个体差异也很大。除了资质不同外,家庭教育也能起到很大作用。

少数家庭选择孩子在家接受教育而不是去学校。有机构调查显示,2009年在家接受教育的学生标准化考试成绩比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高出了37个百分点。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的确很大。

《美华裔家庭教育子女很少“入乡随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