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对至亲太好

时间:2024-12-19 09:57:21
千万别对至亲太好

千万别对至亲太好,出生之后我们就和自己的父母与亲戚生活在一起,年幼的我们认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我们唯一能够相信的人,但是不论是多么亲近的关系,一旦过于亲近,就会令人感到窒息,下面来看看为什么别对至亲太好。

  千万别对至亲太好1

“千万别对至亲太好”

“千万别对至亲太好。”丁元英的一句话,掀起了电视机外的辩论大战。千百年来,中国人把家庭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讲究百善孝为先,孩子要对父母好,生了病要照顾,老了之后要赡养,否则就是不孝,是要被人戳着脊梁骨骂的。

再比如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扶持,这一个过得不好了,那一个也应该帮上一把,否则就是不义,是冷血,诸如此类的观念直到今天还一直在我们的社会中延续,也是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怀疑的东西。丁元英的观点就像在平静的湖水中间投进了一块石头,瞬间激起无数波澜。

有的人觉得这是没有良心,是违背了传统,觉得无法接受,但也有人认为丁元英的话是从他自己的真实经历里总结出来的道理,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虽然都是家人,但有些人值得付出,有些人就不一定了。

“千万别对至亲太好。”其实这句话是非常理性的,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思考,第一,丁元英没有彻底否定亲人之间的联系,因为这种联系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种关系可以超越它的紧密程度,我们从亲人那里得到的温暖、陪伴是全部羁绊的开始,所以对他们好也是最自然而然的举动。

但是丁元英说不能太好,这就是第二个层面的思考了,个人虽然和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连接,但他的`人生并不完全服务于家庭,他在一定的年纪会有自己新的社会关系和自主行为,各种行动都会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这时,如果他仍然被家庭中所谓的各种责任和义务过度捆绑的话,那么他的个人发展势必会受到很大的牵制,这种牵制有时候会左右一个人的命运。

作为商人,丁元英对于利益关系看得非常通透,作为知识分子,他对于亲情的解读也比一般人更深一层,这让他在面对家庭关系时能够更加理性客观,过分地对至亲施恩,往往会造成一种反噬,最后被所谓的道德裹挟,失去自我,失去生活的方向。

  

“过度亲密”与“亲密陷阱”

对至亲太好会带来一种结果,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过度亲密。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为了让家人安心,让他们感到满意,我们常常会被无条件地要求听从他们的意见,任何反抗都会被视为伤害他们的行为。

比如在像找工作、找对象这样的事情上,许多父母就常常会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觉得自己才是正确的,而这个时候,如果子女选择为了维护亲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断妥协,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在这种过度亲密的关系模式中,实际上一些隐患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埋下了。

当它们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造成一种厌恶心理,然后集中爆发,最后以伤害这种关系为代价来保护自己,这样一来,原本想要维护的关系却反而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彻底坍塌。

以维护家庭关系为目的的行为还会导致另外一种后果,那就是亲密陷阱。亲密关系其实指的就是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这种感受在家庭当中是最强烈的,在这里,人会感到自己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更舒适,因为他们得到更多的包容、理解和关爱。

但是对于长辈来说,如果给家里的孩子持续营造这样一种环境,那么对于他们性格和行为的养成是非常危险的,当他们到了一定年纪需要独立面对社会的时候,会感到强烈的不适应。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的转变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过度亲密造成的溺爱可能导致他们长时间无法融入社会,建立起自己的生存和社交圈子,永远只会贪恋家人的保护。

结语

丁元英所说的“千万别对家人太好”,是成年人在走入社会后,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得出的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家庭关系的方法,它是一种比较成熟和理性的生活态度,对我们所有人都有借鉴意义,比如年轻人,应该思考如何正确地对待家庭的干涉,不被亲情道德所绑架,年长的人也应该想一想,怎样建立适度的亲密关系,才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失去独立生存的能力。

  千万别对至亲太好2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亲戚朋友,这也展现了人类的感情联结。没有人是独立存在没有血亲的,所以这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事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因为在有些家庭里,他们会给自己的孩子灌输着亲情的“重要性”,他们直接或间接地给孩子灌输他们想要孩子明白的事情,那就是一定要听父母的话,一定要孝顺父母,要为了父母而活。但如果是这样,那么生孩子的初衷就变成了防老而不是因为爱。

这样的父母打着爱的名义去捆绑孩子,不仅会让自己很累,也会让孩子在压力下长大,这样打着亲情名义的道德绑架在生活中不占少数。

所以想要摆脱亲情的束缚,活得轻松活得自由,就不能对他们过于亲近,要做到有边界。

距离产生美,不论是多么亲近的关系,一旦过于亲近,就会令人感到窒息。

任何关系都应该做到保持距离,这点不仅在友情和爱情中需要坚持,在亲情上也不能忽视,就算是再好的关系,也请一定要记得保持一个度,因为一旦越过这个界限,超过这个度,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有心理学专家认为,人们都有对于亲近的需求,同时也有对于距离的需求,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例如,现今有很多人在亲情中表现出自己非常爱这个家庭,但是却在某些事情上让亲人感到非常“自私”。

这是因为亲人认为你爱这个家庭,所以应该要付出得更多,否则就是自私的表现。

  

很多时候,亲人都认为亲人之间应该不分彼此,你的就是我的,但是当亲人需要付出时,他们总是以各种借口又或是自述能力不足等原因而去逃避责任,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自己一直在付出而对方一直在索取。

慢慢地,就会明白,亲人之间需要有边界,不然吃亏的总是自己。这里也要解释一下,我们都要对亲人好,但不是没有底线的付出,而是有底线的关怀。

对人好是一门学问,绝不是没有底线地付出。

亲人不同于其他人的是存有血缘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血缘关系就成了你生活的牵绊,我们当然要对亲人很好,因为我们也是在亲人的关怀下成长的.,但是一定要记住对人好是一门学问,绝对不是没有底线的付出。

对人好的时候也不要单纯地对他人好,不要怀有对方需要回报的心理,这样的好对方可能不需要,是你强加于人的。

就像电视剧中《天道》男主角对母亲说的话一样:

“您总是将您多么不容易抚养我挂在嘴边,想让我如何如何孝敬您,如何为家里多做一些贡献,总是将我的成就归功于您的辛苦,您根本不是因为爱而生的我,您总说养儿防老,您生孩子就是为了我给您养老,这根本就是一场交易,您就别把爱挂在嘴边了。”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和他一样,都是被亲情道德绑架长大的,他们承受了太多亲情的压力,他们一边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一边还要绞尽脑汁如何报恩,但是每当他们静下心来细细思考时就会非常矛盾。

因为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他们主观意愿,而是父母强行将他们带到人世间的,一出生等待他们的不是快乐成长,探索生活,而是快快长大,给父母养老。

所以当该剧男主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便迎来了自己的新人生。

人类是群居动物,所以我们无法脱离群体独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拥有的最多的不是物质上的金钱,而是精神上的情感。

而亲戚和我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帮助他们,关怀他们,但是我们的关怀也应该注意分寸,要牢记对人好是一门学问,不要毫无底线的付出,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人世在世,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会发现,至亲不一定是有血缘关系的人,而是真心以待的人。正如作家晚晴所说:“真正的亲人,不是靠血缘关系决定的,而是以你的心决定的。”

是啊,亲情最好的一面就在于它发自内心的爱与尊重。真正爱你的人,不会衡量你能带给她什么,也不会算计其中得失,只会彼此尊重,彼此关爱。

  千万别对至亲太好3

心理学家:无论何时,千万别对至亲之人太好,后悔都来不及

每一个个体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后,都会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想要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就要学会自己努力打拼,赢得生的希望。

但同时人类又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大部分人都以群居的形式生活在一起。

出生之后我们就和自己的父母与亲戚生活在一起,年幼的我们很容易就会对他们产生依赖感,认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我们唯一能够相信的人。亲情确实是人类情感和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我们也要学会正确看待。

有一些家庭会在教育孩子时,片面强调亲情的重要性,甚至给孩子灌输一些与亲情有关的错误思想。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了亲情这层联系,他们就可以将自己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上,要求孩子无条件听从自己的指令。

这些家长将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或是投资产品,要求孩子要做到孝顺父母,甚至整个人生都要为父母而活。

每次他们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时,都会义正言辞的说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孩子不得不听从他们的安排。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养孩子并不是因为想要疼爱孩子,仅仅是希望有一个可以养老的保障。这种父母总是以爱的名义捆绑孩子,做出许多自以为为孩子好的决定。这样的生活不仅会让家长觉得精疲力尽,也会让孩子长时间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

现实生活中以亲情为名义,进行道德绑架的事件不在少数。心理学家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对自己的至亲太好。

只有摆脱亲情对我们的束缚,我们这一生才能够活得轻松自由。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做一个冷血无情的人,而是强调在和亲人交往时,也要保持一定的边界感。

老话说距离产生美,这种距离并不只是空间上的距离,也常常用来指心灵上的边界感和距离。即便是亲情爱情这样极度亲密的关系,失去边界感后也会让人感到非常窒息。

一些心理专家研究后发现,人们对亲近关系有一定需求,但同时对距离感也有追求,这是相当正常的一种现象。比如在现代社会中,常常有人在亲情中表现自己,向其他人暗示自己有多么爱护这个家庭。

  

但是在日常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又会觉得他们的一些表现过于自私。这是因为当一个人表现出自己的亲密感后,其他家庭成员就会认为你应该付出更多。

一旦这些人为自己的利益做争取,就会被认为是自私无礼的。

很多人都认为在亲密关系中,亲人都是不分彼此的,每一个人的物品、金钱等都可以任由其他人支配。但是当我们需要这些人付出时,他们又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逃避自己的责任,比如说自己没有金钱或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这件事情。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越是强调亲密关系应该不分彼此的人,越不会在这段关系中付出。我们总是被他们口中的亲情所裹挟,成为一直付出的那一方。而对方只知道一味索取,甚至在你不愿意继续付出时对你极尽嘲讽。

其实亲人之间也需要有一定的边界感,否则吃亏的只会是自己。我们可以照顾亲人,但并不是进行无底线的付出和关怀。

亲人与世界上的其他人相比,与我们多了一层血缘关系。但这种特殊关系并不一定会成为我们生活的羁绊。

为亲人付出时,我们应该提前树立好正确的心态。不要单纯的做对某一个人好的事情,也不要在做这件事情的同时,计划让别人日后回报自己。很多父母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其实他们并不是希望孩子的生活能够过得更好。

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拥有更多的财富与地位,有能力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这样的关爱更像是一场交易,这些孩子在亲情的道德绑架中长大,也承受了许多亲密关系所带来的压力。

在父母的教育下,他们既要学会感恩父母的养育,又要思考如何回报父母的善意。

实际上这些孩子并没有选择降临到这个世界上,这一切都是父母主观完成的`。如果真的疼爱孩子,父母就应该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来不向孩子索求任何回报。至少他们应该想明白一点,孩子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人类更多拥有的是精神上的情感。在血缘关系的连接下,我们会首先认识这些可以成为亲戚的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比社会上的其他陌生人更值得深交。

和亲人交往时,我们也需要结合自己的心情进行判断。

如果亲戚是一个只会索取,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我们也不需要无条件地对他们付出。

作家晚晴也曾说,真正的亲人不是靠血缘关系决定的,而是凭借你自己的心判断的。社会新闻中也常常出现一些养父母,他们比亲生父母更懂得如何爱一个孩子。

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定边界感,明白亲情最好的一面在于发自内心的爱和尊重。

《千万别对至亲太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