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35年可完成国际月球科研站

时间:2024-03-14 10:45:36
预计2035年可完成国际月球科研站

预计2035年可完成国际月球科研站

预计2035年可完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国家航天局介绍,未来五年,中国将拓展国际合作深度广度,启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助力人类航天事业共同进步。预计2035年可完成国际月球科研站。

  预计2035年可完成国际月球科研站1

去年4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发表了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俄罗斯将与其他国际伙伴一起,共同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28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回答《环球时报》记者提问时介绍称,中俄政府间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协定正在紧锣密鼓的磋商中,双方已基本达成共识,今年有望尽早签署。协定签署后,两国航天机构将向全世界正式发布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宣言。

吴艳华表示,已经获得国家批复的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这三个任务将在未来十年之内陆续实施。探月工程四期的目标就是初步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吴艳华说,预计到2035年,国际月球科研站能源、通讯、导航、远程运输、天地往返等系统将完成建设,2035年后进入使用阶段。

  预计2035年可完成国际月球科研站2

启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落实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合作协定,推广空间信息服务全球应用,在月球探测、空间站、行星探测、北斗导航等领域。

1月2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发布第五部航天白皮书——《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系统介绍了2016年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的重大工程和科学应用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也介绍了未来5年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政策与措施、国际交流与合作。

拓展国际合作深度广度 启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国家航天局介绍,未来五年,中国将拓展国际合作深度广度,助力人类航天事业共同进步。中国航天积极参与外空全球治理,在近地小天体监测与应对、行星保护、太空交通管理、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启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落实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合作协定,推广空间信息服务全球应用,在月球探测、空间站、行星探测、北斗导航等领域,开展更加广泛、更多方式的国际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将培育发展太空旅游等太空经济新业态

国家航天局介绍,未来五年将培育壮大空间应用产业,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空间应用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丰富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面向行业和区域发展以及大众多样化需求,深化通信、导航、遥感信息综合应用。加快航天技术成果向经济社会的转移转化,培育发展太空旅游、太空生物制药、空间碎片清除、空间试验等太空经济新业态。

“十四五”期间将启动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介绍,“十四五”期间,中国航天任务有这么几类:

第一类是要完成好十年前已经开始实施的国家重大工程的收官和运营工作,包括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也包括要用好探月工程“绕、落、回”的科研数据、月壤等,开展科学分析。

第二类是按照国家规划,我国要启动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包括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国家航天局还要论证实施重型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工程,批复以后要接续实施。

第三类是要推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尤其是要协同构建空间基础设施、包括三类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形成完善的.空间基础设施,推广卫星应用,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为全世界服务。

第四类是国家航天局会统筹规划空间科学探索,发射一批科学论证的卫星。同时要用好空间站、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这些平台,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争取有原创性的科学发现,贡献人类。

最后一个是进一步深化与国际同行的开放合作,无论是重大工程,还是其他各个方面,卫星研制、卫星应用、空间科学,也包括大中小学生的教育培养等方面,欢迎所有国际同行与中国航天开展多方式、深层次、多维度的合作。

  预计2035年可完成国际月球科研站3

1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在国新办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介绍,过去五年,共实施207次发射,长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96.7%。

白皮书介绍了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活动主要进展、未来五年主要任务,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白皮书指出,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基本建成,卫星通信广播服务能力稳步增强,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启,“天问一号”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吴艳华介绍,过去五年,是中国航天创新发展的五年。运载火箭加快更新换代,以长征五号为代表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陆续投入使用,商业运载火箭不断涌现,形成陆地、海上多样化的发射能力,过去五年,共实施207次发射,长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96.7%。航天重大工程亮点纷呈。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实施,6名航天员先后进驻,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时代。探月工程“绕、落、回”圆满收官,嫦娥四号首次着陆月背巡视探测,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壤。天问一号实现中国航天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形成体系能力。

“这五年,是中国航天赋能社会的五年。”吴艳华说,目前,在轨工作的各类卫星超过500颗,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平安中国、美丽中国、数字中国建设等发挥重要作用。通信卫星为农村及边远地区1.4亿多户家庭提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农村电商等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遥感卫星影像累计分发超亿景,有力保障气象预报、国土规划、生态保护、海洋经济、灾害应急等需求。北斗系统广泛应用于大众出行、智慧物流、精准农业,特别是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精准定位导航服务。航天技术推动了新能源、新材料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了智慧城市、无人驾驶等新业态的兴起。商业航天企业蓬勃发展。

在探索突破方面,这五年,围绕宇宙起源和演化、太阳系与人类的关系等科学主题,依托空间科学卫星和月球探测、火星探测、载人航天等工程,开展空间科学探索与实验研究,取得一批贡献人类的原创成果。“慧眼”成功观测到黑洞爆发,“悟空”获取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张衡一号”完成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构建,碳卫星获取全球高精度二氧化碳分布图。探月工程任务揭示了月球背面地下结构,证实了月球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天琴一号”“太极一号”和“羲和号”卫星为空间引力波和太阳物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在国际合作方面,五年来,中国航天与国际同行一道,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推动航天技术助力可持续发展,新签署约50项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中国与俄罗斯联合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等任务中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签署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协定,成功发射中法海洋卫星、中意电磁卫星,推动北斗标准进入民航、海事等多个国际组织标准体系。高分一号、六号卫星数据通过云平台向全世界免费分发,访问国家和地区158个,访问用户约55万个。中国5颗卫星和3个星座新加入国际减灾宪章机制,气象卫星数据应用于121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数据应用等多种方式,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能力建设,共享中国航天发展成果。

白皮书说,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据悉,白皮书分为三个部分,全文约1.3万字。其中正文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发展空间技术与系统,培育壮大空间应用产业,开展空间科学探索与研究,推进航天治理现代化,构建航天国际合作新格局。白皮书以中、英、法、俄、德、西、阿、日等8个语种发表。

《预计2035年可完成国际月球科研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