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

时间:2024-03-23 17:45:17
《无声告白》读后感精选15篇

《无声告白》读后感精选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无声告白》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声告白》读后感1

合上书,很感慨,深深的触动在内心久久回荡!家有儿女,一直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敢掉以轻心。读完此书,更感觉养儿育女之路如履薄冰。家庭是孩子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生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无声无息,又无孔不入。“精神分析派”专家曾不无悲观的揣测,每个孩子最早的情感体验、最初的心灵受伤,都来自于家庭。而这些童年的记忆像钢钉一样楔入灵魂最软弱的地方,并执拗地陪伴孩子到永远。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单纯的眸子里总能敏感的捕捉到成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我们想极力隐瞒的一切都会不由分说地进入孩子们的视野,成为他们的心事与负担。他们敏感的内心默默记录着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并像刻刀一样在他们心灵深处雕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莉迪亚把妈妈玛丽琳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痛苦挣扎看得清清楚楚,妈妈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寄托在了她的身上,希望她出人头地。妈妈因为想要追求心中的梦想,已经逃离家庭一次,莉迪亚害怕再次被妈妈遗弃,她不敢让妈妈伤心失望,就极力把自己伪装成妈妈期待的样子,也许这样迎合妈妈,讨妈妈的欢心,妈妈就不会再逃跑了!

莉迪亚假装努力读书,即便读不懂;成绩下滑了,她也假装不气馁;她对着电话盲音说话,假装自己有朋友,并愿意畅快交流。莉迪亚在一次又一次的伪装自己中,失去了真实的自我。生活对她而言是那么的无趣,时刻保持精神的紧张也让她几近崩溃的边缘,心理的重负压得她快要窒息……让这该死的一切都结束吧,我想休息!就这样,莉迪亚背负着妈妈的期望,走上了不归路。

让人唏嘘不已的是,莉迪亚的整个心路历程,离她最近的妈妈竟然丝毫不知!妈妈还沉浸在对女儿自以为的“爱与关注”中,直到最后也不承认女儿的自杀。同一屋檐下住着最近的两个人,隔着最远的两颗心,每颗心都是出于“爱”。女儿不想看到妈妈伤心失望,想让妈妈开心;妈妈不想让女儿重蹈自己可叹的一生,想让女儿远离平庸过上优质生活。谁错了呢?谁都没有错!爱怎么会有错!如果一定要揪出元凶来,我想,是爱的方式出了错吧!如果莉迪亚能敞开心扉,坐下来与妈妈有过哪怕一次的倾心畅谈,她的心声妈妈就能听到了、看到了、关注到了;如果妈妈能多一点的自我认知,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与行为方式,警觉到自己的言行可能对女儿造成的影响,就能及时纠正自己的期待,让女儿快乐的生活。这样,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我们身为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但如果不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思想为前提,只是一厢情愿的添加期许,爱就会成为伤害,成为孩子成长的负担,成为孩子心灵的枷锁。我不仅感叹,也许最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是孩子“成材”,甚至也不是“成人”,而是孩子能卸下伪装,不带面具地站在父母面前,说一句“妈妈,我需要!”是父母能更多关注并走进孩子的世界愿意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说一句“孩子,我懂你!”

《无声告白》读后感2

这是一本讲如何逼死自己的女儿,也是我迄今看哭的第一本书。

莉迪亚,书中的主人公,还没开场就死了,接下去全书都是在寻找莉迪亚死去的理由,一开始还有点看嫌疑小说的感觉,以为是他杀,没想到最后是自杀。而她自杀的理由却是因为父母,并不是父母不够爱她,反而是父母太爱她了,她一直都活在父母的期望中。

莉迪亚是三兄妹中,唯一拥有蓝眼睛的女孩,所以她在父母眼中获得了最多的关注,母亲一直希望她成为医生,因为她的母亲玛丽琳自己的梦想就是成为医生。玛丽琳从小到大都很聪明,成绩优异,特别是在化学和医学学科上拥有超于常人的天赋,她自己也一直希望自己是人群中的焦点,希望与众不同。直到她遇到了詹姆斯,也就是莉迪亚的父亲,一位中国后裔,她的梦想因婚姻戛然而止。玛丽琳是多么喜欢詹姆斯,喜欢她的黑头发,喜欢的黄皮肤,确切的说是喜欢他在人群中的不同,见到詹姆斯的第一眼,就主动吻了她滚了床单。

然而,对于詹姆斯来说,他是多么的希望走入人群,跟那些白种人一样。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种族歧视很严重,拥有黄皮肤和黑头发的詹姆斯,一直是人群中的焦点,走到哪,都会有人向他投来目光,是动物园里猴子获得游客投食的那种目光。直他遇到了玛丽琳,直到他们生了莉迪亚。 莉迪亚继承了母亲蓝眼睛,詹姆斯认为,他的女儿可以像那些白种人一样,轻易的走进人群了,再也不好获得异样的眼光。

詹姆斯希望莉迪亚多跟那些人交朋友,因为他自己从小到大都是异类,没什么朋友,他希望自己的女儿多去参加各种舞会,经常催促她多跟朋友打电话,也经常问她朋友们的状况。其实莉迪亚在学校一直沉默寡言,没什么朋友,一开始她的同学们还会邀请她去参加一些活动,然而却说她没有时间,要回家看书,因为她的母亲在家里等着她,就这样慢慢的朋友们有什么活动就不叫她了,也就没有了什么朋友。她的母亲是导致莉迪亚自杀最重要的原因,她母亲以为自己的女儿也会向她一样喜欢医学,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从她自己的角度考虑,比如下课后会陪她一起复习物理、化学等,还有每年的生日,都是送书给她,那种如何成为一个女强人,如何成为一个医学专家类似的书。

然而,莉迪亚却只能默默的忍受着,她压根就不喜欢医学,她压根就不想在生日上收到书,她喜欢项链,她多么的希望母亲能送给她一个属于青春期女孩的礼物。

然而玛丽琳不懂,玛丽琳以为自己的女儿只喜欢医学,莉迪亚就这样在父母的期待里,慢慢的被压垮,跳湖自杀了。

我想现在很多的中国父母也是这样,从小就给他们抱各种补习班,希望他们成为XX,在张口闭口之间就是别人家的小孩怎么怎么样。

网上有一句话:“这世上有几种笨鸟,一种是先飞,一种是不飞,还有一种是下个蛋,把希望寄托在这个蛋”,如果你过分的关注这个蛋,往往很容易把蛋弄碎。

《无声告白》读后感3

就文笔而言,中译本前面部分读来觉得有矫饰之过,过于追求“文采”,而把简单的内容写得过于复杂,不够简练,倒显得浮夸。

但就思想内容而言,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确实让我反思了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与相处方式。

第一,从妈妈玛丽琳角度,由于受到她母亲的束缚,而玛丽琳的志向恰好与母亲相悖,由此产生了玛丽琳的逆反与抗拒心理,一直想要拥有独立的职业,成为一名医生;但最后成为母亲的她,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的梦想,却把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女儿莉迪亚身上,并且表面上给予其自主选择权但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期许不断强加给女儿,希望女儿能够完成自己的梦想。

反思,为人父母,不要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逼迫子女接受成人的世界,不得不承认,小孩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不同 ……此处隐藏12056个字……教的机会;母亲玛丽琳在家庭事业之间跨曙不定;哥哥内斯受到忽视,希望妹妹和自己一样考上大学离开家庭;隔壁的坏小子杰克随心所欲却是莉迪亚最希望成为的样子,自在的活。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值得细细品读。

这是我在15岁时读的一本书,回想起来印象最深刻的是莉迪亚一个人去湖里尝试一直也学。

不会的游泳,最终却溺毙身亡。那时的莉迪亚其实已经成为了真正的自己,她将学会游泳看作一种仪式——和过去那个唯唯诺诺、失去自我的莉迪亚告别。她甚至幻想了回到家后和父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哥哥聊聊他的大学生活。投入湖水的莉迪亚获得了灵魂上的新生,可她的肉体却溺毙在了幽深的湖水中。这像极了在苦苦追寻自我的所有人,每一次鼓起勇气渴望改变、渴望获得新生,却一次又一次的被现实、外界甚至家庭重新拖入泥沼之中这个故事属于被原生家庭羁绊的人,属于为了合群不得不屈转奉迎的人,也属于被框定被“为你好”三个字所楷的人。读书的意义不在于愤世嫉俗、不顾一切地去反抗所有劝速、所有教海。而是希望你我能够找到自我与世界相融洽的一个平衡点。

莉迪亚曾和妹妹汉娜说:“不想笑,那就不要笑。”做自己永远不是逃避责任的托词,做自己是学会与世界和解、与困苦交流。失意时,不妄自菲薄、限定自我;快意时,不忘记初衷、踯躅不前。

《无声告白》读后感14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往往可能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用她自己的笔触,细细描绘了一个异族通婚家庭可悲的故事。读完全书,回首封面——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深感触及心灵之深,犹如一场大雨淋漓浇至心间。

小说的女主人公莉迪亚可悲的承载着她父母无限的期待与对未完成的梦的憧憬,十多年压抑的生活方式,换来想要尝试着改变却最终不慎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的生命。她的父亲—偷渡至美国成长起来的华裔教授—渴望融入社会、渴望平等的对待;她的母亲—哈佛肄业的高材生—远大的理想,却因遇见华裔教授而改变了人生轨迹,她所热爱的医学、物理全化为内心难以释怀的遗憾。父母所无法实现的梦想,渐渐的加注在他们所钟爱的大女儿身上。因为他们深信,她一定能实现他们所无法实现的梦想。

莉迪亚在他们的期待之下,变成敏感而孤立的姑娘,相异的长相,无法融入的家庭背景,铸就了她内心的孤立。母亲近乎疯狂的管教和期望、父亲给予的无形的压力更是勒的她喘不过气来,她没有自己的时间,她内心的痛苦无以表白,最后统统化为潜藏在内心的"无声告白".冰冷的湖底,成为她最终的归宿。

在无声告白全书中,描绘了母亲在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一个温暖充满爱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阳光、积极的母亲有时能够成就健康向上的孩子,能够让一个家庭充满凝聚力。那位母亲其实始终拥有着幸福的婚姻生活,但她的内心却始终充满挣扎、痛苦和遗憾,这份揪扯让她失去了作为母亲的敏感,让她的生活染上了悲伤的气息,她终究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若她能在这挣扎之中找寻到自己,也许结局将会变得不同。一直喜欢这样一句话:‘上天给了你这种生活,因为它知道你强大到可以活下去。’带着爱与希望活着,是对生命所馈赠的最好的回礼。

读完全书,爱上伍绮诗的描写,爱上她娓娓道来的故事,在她的故事中产生共鸣。或许确实如一些评论所说,这是一本相对压抑的书籍,在文字间看不见希望,但它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照,是一些事物的缩影,也许今天的我们不用如教授一般,忍受着他人异样的目光,不用同莉迪亚的母亲一样为了家庭而放弃自己的兴趣与理想,‘锁’于院落之间,但对于孩子的期待却从未减少,望子成龙的思想仍未改变。如今生活于这样一个时代的我们,总是被事物所"追着跑",父母、教师等等,不同的道路中,不同的角色里,每个人的身上倾注着不同的期待。我们尝想过在这些期待之中,失去了些什么,有时的我们负隅抵抗,不过是再为了找寻那个最为真实的自己。生命是无法回溯的长河,在这长河之中,无论面对的是什么,重要的是能活于爱与希望之间,那是给家人与自己最好的礼物!

《无声告白》读后感15

莉迪亚坐在表面光滑的木质码头,脚垂在水面上,身旁的小船轻柔地拍打着水面。四周静悄悄的,凉爽且安静。她不会游泳,一直都不会,因为她的恐惧,她的逃避,至始至终似乎她都离它很远很远……可今晚,她却无所畏俱,心境平静的出奇。她不再害怕别离,不再害怕与同学的相处,不再害怕伤感,不再害怕即不喜欢又难解的物理和化学……她终于感觉不到了压抑和彷徨,直到她慢慢的沉入水底。

阅读着这本书,才发现那种无比郁闷而不能释怀的情绪是多么的熟悉,当你真正陷在其中不能自拔时又是多么的痛苦。然而当你经历苦闷,终于走出低落的幽谷又得经过多么漫长的旅途,才发现寻找到快乐是多么的不容易,多么值得的一件事呀!正当此刻读着这个凄清的故事却有另一番滋味。

爱,有时是一种负担:

还记得那首歌吗?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仿佛身处一个皆然不同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说不出来的痛苦,每个人都无处宣泄。如果爱的不恰当,爱会让人窒息,爱的不适宜,爱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母亲玛丽琳和父亲詹姆斯都是中美混血,无法完全溶入美国人冷落和歧视的国度,于是父亲詹姆斯用尽所有的力量去学习来取得学位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价值并换取平等。母亲玛丽琳更是受到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制约,无法施展抱负。

于是就用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和遗憾强加在了女儿莉迪亚的身上,不论女儿喜不喜欢,功课她要求女儿成为第一,人际交往不受障碍,重重的压力让莉迪亚将伪装变成了习惯,最后在死亡中完成了妥协与反抗。而长子内斯用拼命读书考上大学来摆脱这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最终如愿上了哈佛。小女儿汉娜一直是被忽略的那一个,她在家中就像一个隐形人,而她最大的愿望只是有人能注意到她……

沟通很重要:

还记得那个故事吗?狮子和老虎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到最后,两败俱伤。狮子快要断气时,对老虎说:“如果不是你非要抢我的地盘,我们也不会弄成现在这样。”老虎吃惊地说:“我从未想过要抢你的地盘,我一直以为是你要侵略我。”沟通真的很重要,比如妈妈很想通过继续学业来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莉迪亚不喜欢母亲强制下选择的专业,内斯厌倦了家里时常笼罩的压抑氛围,而小女儿汉娜沉浸在孤零零的世界里,而爸爸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美国人……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不满意,一切一切的不开心使这个大家庭倍受煎熬,永远感觉不到温暖,甚至失去了寻找快乐和希望的能力。然而他们就是忘记了这个简单沟通,忘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对待问题,忘记了用另一种态度对待生活。

异国他乡也要活出精彩:

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继续阅读着这本充满抑郁情绪的告白,心情却没有被它感染。这就是一个人强大后的快乐所在,明白了身为异国他乡的悲哀,更可恨的居然还是中国人。而实际上很多的烦恼和不安都来自于自己,方向错了,速度是无法助你到达理想的彼岸。最终使这个家庭由莉迪亚的死换来了所有人的沉默和思索。生活仍然要继续。玛丽琳无法成为医生,詹姆斯从狂乱中恢复了理智重新回归家庭。小女儿汉娜终于得到了父母的关注和拥抱,内斯如愿去哈佛读大学。一切似乎都恢复了平静。

《《无声告白》读后感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