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从何处来教案

时间:2024-03-17 06:03:18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食物从何处来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1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听说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你如何理解?其实不光是人,其他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需要食物。那么,这些食物究竟从哪里来呢?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食物从何处来

二、复习介绍科学知识,通常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我们学了导读课《统筹方法》,请你回忆:1、你了解了哪些说明文知识?

2、阅读一篇说明文应当从哪几方面入手?

三、自读训练

1、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说明文知识自读这篇文章,请看学习目标:

1)学习下定义、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2)深入理解说明顺序与说明对象的关系。

3)认识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无穷潜力。

2、默读课文,结合说明文的阅读知识,谈谈你感知到哪些内容?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内容板书:对象食物的来源

①、食物的重要性及定义

②、如何获得?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通过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说明顺序;

3、揣摩语言,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

4、领会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筛选有关信息;

第二课时:

理解文章思考,揣摩语言。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导人新课

围绕标题进行讨论,就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并结合生物书上的内容说一说,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分组、或分人分段朗读)

1、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参天,消耗,根系,细胞,供给,吃荤

秸秆,糠麸,赫赫有名

2、老师根据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读音。

三、搜集有关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

1、刚才同学们就自己的理解谈到了食物的来源,而课文的作者是从什么视角来谈这个问题的呢?作者是站在科学的高度,从食物来源最原始的途径和方法来谈论这个问题的。我们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三言两语亦可。)

提示:

生物的体积增大了千万倍需要很多的有机物质来组成。

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一个成年人一天要消耗1400千卡1)g_k的能量。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做自养,绿色食物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种叫作异养,动物都属这一类。

世界上除了极个别的细菌能不依赖阳光而靠化学能来合成食物外,其他一切生物都是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的,等等。

2、狼和虎一类猛兽并不是以植物为食,为什么说它们归根结底是靠植物来生适?

提示:因为它们是靠兔子二类的小动物来生存;而兔子一类的小动物则是靠吃草来生活,所以说不吃草的动物归根到底是靠植物来生活的。

3、“自养”和“异养”的生物有什么不同?这两种获得食物的途径有什么联系?

提示:自养是生物体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以满足生长的需要;异养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异养所需要的食物是靠自养的植物提供的。

4、为什么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先朗读课文的5、6、7自然段,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口头概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并说给同桌听。

提示:因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阳光,“异养”生物归根结底是靠“自养”生物生存。

复述提纲:根毛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送入叶片,叶片的气孔—一方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方面吸人大量的二氧化碳,叶绿体通过吸收太阳光能,把体内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

5、朗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根据课文有关内容,画—“张图反映大自然动物、植物之间获取食物关系的图,表示自然界生物的食物链。

6、在获得食物上,人与其他动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朗读思考课文的倒数第2自然段。

提示:入也属于异养型,但人靠劳动获取食物,并能用各种方法改造植物,饲养动物,会劳动,这是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

四、课后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句中的含义: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贮藏:储藏,保藏。

秸秆:农作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糠麸:谷类、小麦等农作物籽实的皮。

赫赫有名:名声盛大显著。

第二课时

五、理清思路,研究探讨

讨论:

1、如果将课文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应该分到哪里?

提示:1、2自然段写生物对于食物的依赖,食物对于生物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出食物的来源,是文章内容的第一部分;第3自然段到文章结束写生物的来源,为第二部分。

2、课文在说明食物来源时,为什么先说“自养”,后说“异养”?这样安排。写作顺序有什么好处?

提示:因为“自养”是“异养”的前提,没有“自养”长成的植物,也就不会有靠“异养”获得食物的动物。课文是根据事理自身的逻辑来安排顺序的,这样安排。写作顺序有助于将事物的道理说明白。

3、课文的第一部分如果不要,文章从第二部分写起,开篇就提出问题“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食物。如何获得食物?”,这样写行不行?为什么?

提示:不行。如果这样写,从结构上来看是可以成立的,但从内容上来看,则不完整。作者要说明的除了食物的来源,还涉及食物的归宿,课文的第8自然段明显是与1、2自然段相照应的。前面提出“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后面则回答“植物合成了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来组成躯体和贮藏在种子或块根、块茎中,小部分经呼吸作用又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能量,供给生命活动之用。”另外,1、2自然段从生物对于食物的依赖,食物对于生物的重要作用写起,突出了食物的重要,也说明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实际意义。由此可见,文章的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

4、课文先介绍了植物、动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再说明人类的取食方法。作者为什么突出写人类?

提示:人类也是大自然自勺产物,在取食方法上有着动物的共性,也是属于异养型。但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是被动的顺应自然,而是能够积极主动地掌握自然的规律,用各种方 ……此处隐藏11046个字……

1、先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人是铁,饭是钢。”这句俗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呀?——人不吃饭是不行的——那人们吃的饭菜是从哪里来的?……又是从哪里来的?这样,采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肤浅到深入,逐层深入地展开各个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

2、另一种导入的方法是,让学生讲述“食物链”故事,即“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类的故事,故事当中便隐含食物从何处来的道理。这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探索过程。

(二)突破。

思路就是作者构思文章、布局谋篇的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概貌,不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还可以从中悟出作者的匠心和意图。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8

一、题目分析

“食物从何处来”用的是问句形式,语文教案-食物从何处来。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可见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吃的粮食、蔬菜从哪里来?吃的鸡鸭鱼肉从哪里来?大家或许会觉得这问题简单得很,粮食、蔬菜是地里种出来的,鸡鸭鱼猪主要靠人们饲养,这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归结出来的。从生物学的角度该作出怎样的回答呢?这个题目的作用是清楚地告诉读者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而且题目通过设问,把日常生活中人人接触而易引起误解的问题提了出来,可引起阅读兴趣。

本文是一篇较为复杂的说明文,它从介绍食物的本质特征出发,解说了食物的来源。本文清楚地介绍有关知识,解说有关事理,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把食物的来源问题说得一清二楚。

二、段落结构

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这部分先说明一粒种子长大成树,一颗鱼卵变成大鱼,需要很多有机物质,一切生物活着需要能量。然后指出构成生物躯体的有机物质和供应生物能量的物质都靠食物,得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结论。同时,给“食物”下定义,举例说明,使人对“食物”有个明确而科学的认识。为下文说明中心问题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至全文完)详细说明我们的食物从何处来。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3自然段)用设问法提出一切活的生物如何获得食物,然后回答说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层(第4至第12自然段)分述一切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途径和方法:自养和异养,在自养方面,说明绿色植物怎样制成含有高能的食物的过程,特别着重说明光合作用。在异养方面,说明人和其他动物归根到底都是靠植物来生活,特别说明人的食物从哪里来。

第三层(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一切生物怎样获得食物:“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回答了文章标题和文章第二大部分开头提出的问题。

三、中心和材料

本文确立中心:各种生物维持生命的有机物的来源,即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的问题。然后围绕中心,集中大量材料,解说一系列具体问题,如构成动植物躯体以及维持生命的物质是哪些,动植物怎样生存,人和一般动物生存方式有何不同,微生物生存方式有什么独特等。文章由于有了中心,才繁而不乱,有条不紊。

四、恰当的详略

本文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不同,再解释异养型生物无论“吃草吃素”归根到底是靠植物来生活,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微生物以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样光异后同,思路清晰。再根据“理解·分析”二的提问,可以知道文章为什么先说、详说“自养”……(见练习题)因为“自养”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营养方式,是地球上有机物的重要来源,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食物从何处来》。而“异养”是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来生活的营养方式。如果不先说明“自养”,“异养”就难以解说清楚。又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所以就详写“自养”。“自养”了解清楚了,“异”也就容易理解,可以略写。人类对食物的获取,不仅是对动、植物的利用,而且是改造它们,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部分说得多些,使读者理解人类改造自然的重大意义。

五、说明顺序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逻辑顺序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写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对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类概括,而在于从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异现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规律。正因为如此,文章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不同;然后阐释异养型的生物无论“吃荤吃素”,归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是先异后同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范畴。采用先异后同的逻辑顺序说明,符合人们从部分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显示出先分析综合再形成判断的逻辑力量,既证明了结论是科学论断、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六、说明方法

1、设问法。

这篇文章的题目“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一个设问句。设问与一般文章中人物对话的有问有答不一样,它是“无疑而问”,提出的问题正是作者要解答的,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食物从何处来”,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极简单的问题,作者却用这个问句作文章的标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过全文之后,得到关于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读者也就掌握了全文的主旨。

2、下定义。

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有个明确的概念。例如:“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3、打比方。

如课文中说明光合作用时把根毛比作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把茎比作运输干线,把叶子比作食品工厂,把叶绿素比作合成车间。这就能把比较复杂的现象简明化、形象化。

4、举例子。

如讲到什么是食物,就列举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为例。说明自养和异养时,也都分别举了例子。这些例子,都是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细心选择,能够说明问题的。

七、准确的用词

课文用词确切,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例如,文中用了“一切”“所有”“大部分”“极个别”“其他一切”“除了”“都”等表现范围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例如文中运用“食物”一词,绝对不能与“食品”一词相混。“食物”是从生物生存需要出发采用的科学意义的概念,与我们平时从商店里买到的,经过一定加工的“食品”不同,因此不能混淆。

八、分类说明

文章要说明“食物”的来源问题,牵涉到自然界所有生物,那么说明各种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就必须考虑要说得严密。如果采取枚举法,不仅举不胜举,而且难以包括无遗,采取分类法,就能高度概括,顾及全体。文章以获得食物的途径为标准,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方式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然后又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作第二次分类。这样分类说明,就很严密。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